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The BMJ | “No-touch”静脉获取技术证据再升级:中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揭示术后三年通畅性与心血管获益

  • 来源:未知
  • 作者:bmjchina
  • 日期:2025-05-12
  • 分享:

主要发现:
近日,The BMJ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PATENCY研究三年期随访结果。该研究首次以高质量影像学数据系统评估No-touch大隐静脉桥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三年通畅性及相关临床结局。结果显示,与传统大隐静脉桥血管获取方法相比,No-touch(无接触)静脉取材技术显著降低了术后三年静脉桥血管闭塞率(5.7% vs 9.0%,p<0.001),并减少心肌梗死(1.2% vs. 2.7%)和再次血运重建事件(1.1% vs. 2.2%)的发生,进一步支持该技术的临床推广。

原文献信息:
No-touch versus conventional vein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hree year follow-up of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ATENCY trial

Tian M, Wang X, Feng W, Wang H, Liu S, Liu Z et al.

BMJ 2025; 389 :e082883
doi:
10.1136/bmj-2024-082883

研究背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复杂冠心病的金标准。虽然动脉桥因长期通畅性高而被推荐使用,但由于数量和可及性限制,大隐静脉桥仍是最常用的搭桥血管材料,占所有桥血管的80%左右。然而,大量研究显示静脉桥的中远期闭塞率远高于动脉桥,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传统静脉取材过程中剥离血管外膜和周围组织、机械牵拉以及过度扩张,容易引起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诱发桥血管阻塞。No-touch(无接触)取材术由瑞典Orebro大学Souza教授提出,主张在取静脉时保留外膜和周围脂肪组织,避免高压扩张,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并改善通畅性。尽管欧美指南对该技术已有推荐,但相关证据多基于小样本研究,且长期临床效益仍缺乏充分验证。

研究方法

PATENCY研究是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2017–2019年间于全国7家中心接受首次单纯CABG手术的2655例患者,随机分配至No-touch静脉组或传统技术组。所有受试者术后至少接受3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遵循统一的术式与用药标准。该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三年CT血管造影下的静脉桥闭塞率;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复发心绞痛等临床事件。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平衡,平均年龄61岁,78%为男性,88%为三支病变,36%合并糖尿病。

研究在主要终点分析中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考虑了同一患者体内多条桥血管的相关性。同时进行了意向性分析(ITT)及改良意向性分析(mITT),对于缺失数据采用多重插补。次要终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呈现事件发生率,进一步以Bootstrap法计算绝对风险差的置信区间。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99.4%的患者完成3年临床随访,86.5%完成CT评估。主要终点方面,No-touch组桥血管闭塞率显著低于传统组(5.7% vs. 9.0%;OR 0.62,95%CI 0.48–0.80,P<0.001),绝对风险差为-3.2%(95%CI -5.0%至-1.4%)。

次要终点方面,No-touch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2%,低于传统组的2.7%(HR 0.45,95%CI 0.25–0.81,P=0.01);再次血运重建率1.1% vs. 2.2%(HR 0.51,95%CI 0.27 - 0.95,P=0.03),心绞痛复发率6.2% vs. 8.4%(HR 0.73,95%CI 0.55 - 0.97,P=0.03),心血管相关再住院率7.1% vs. 10.3%(HR 0.68,95%CI 0.52 - 0.89,P=0.004),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显示,在标准化的CABG术式和术后药物治疗基础上,No-touch静脉获取技术可带来更优的远期血运重建质量和症状缓解效果。


总结
该研究为全球迄今规模最大的No-touch取材RCT研究,其三年随访结果显示该技术显著降低静脉桥血管闭塞率,并改善多个关键临床结局,为该技术在临床常规CABG中的广泛推广提供了坚实依据。研究还显示,即便在超50%病例采用非体外循环搭桥的背景下,No-touch技术仍保持良好适用性,具备较强的通用性与可复制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曾于2021年在Circulation杂志发表PATENCY研究的1年随访结果,证实No-touch静脉桥在3个月及1年通畅率方面的显著优势。当前The BMJ的三年期结果进一步以长期、完整、高随访率的队列数据,补全了该技术在术后三年内的稳定性与临床价值。尽管研究中并未观察到全因死亡率和复合不良事件的显著差异,但由于观察周期仍为中期,进一步的五年及十年长期随访结果仍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的田美策教授、王现强教授、凤玮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胡盛寿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

关于The BMJ
The BMJ是享誉世界的综合医学期刊之一,出版高质量的研究、综述、专家评述、权威观点及医学教育内容等。秉持“创造一个更健康的世界”的愿景,

2023年影响因子:
93.7

期刊主页:
bm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