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选

Content Selection

你在读吗?

Are You Reading?

中国作者 | General Psychiatry:冲动性相关的右侧额上回可以作为网络游戏障碍的生物标记物

  • 来源:未知
  • 作者:bmjchina
  • 日期:2023-10-07
  • 分享:

主要发现:

近日,General Psychiatry期刊发表了题为“Impulsivity-related right superior frontal gyrus as a biomarker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文章,探讨了静息态脑网络的节点枢纽性与网络游戏障碍易感性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发现,在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网络中,右侧眶内额上回的节点枢纽性可以作为网络游戏障碍的潜在生物标记物,而且该节点枢纽性与个体的决策冲动性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鹏宇博士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潘煜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韦正德副研究员和张效初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献信息:

Impulsivity-related right superior frontal gyrus as a biomarker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Zhang P, Pan Y, Zha R, et al.


General Psychiatry 2023;36:e100985.

doi: 10.1136/gpsych-2022-100985

 
 

随着网络和游戏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障碍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而对于网络游戏障碍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可以促进对该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在解析与成瘾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成瘾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研究中所发现的差异究竟是导致成瘾的易感因素,还是长期的成瘾行为所带来的的结果。对于几乎所有没有前瞻性数据的成瘾研究,都可以提出这个一般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研究除了采用一般健康对照组外,也将过度网络游戏使用者作为网络游戏障碍患者的对照组。过度网络游戏使用者在玩网络游戏的程度上类似网络游戏障碍患者,但是他们的网络游戏行为并没有导致临床上显著的损害或痛苦,因此这类人群虽然同样经常玩网络游戏,但并不会被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患者。通过将过度网络游戏使用人群作为对照组,该研究可以在组间对比中消除长期网络游戏行为的影响,进而探索网络游戏障碍的核心生物标记物。

 

该研究共招募了三组被试,分别是网络游戏障碍患者(IGD)、过度网络游戏使用者(EIU)、以及健康对照组(HC)。研究采集了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过度网络游戏程度相关量表、以及被试在爱荷华赌博任务、延迟折扣任务中的决策行为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与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相比,网络游戏障碍患者在右侧眶内额上回(如下图所示)表现出更低的节点枢纽性。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中,右侧眶内额上回的枢纽性与过去一年中过度网络游戏程度峰值的量表评分(HEIGD)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如下图所示)。而在网络游戏障碍以及健康对照组中并未发现这种相关性。在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中发现的这种独特的正相关现象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揭示了为什么同样长期参与网络游戏,过度网络游戏使用组却比网络游戏障碍患者在右侧眶内额上回表现出更高的节点枢纽性。

此外,研究发现网络游戏障碍患者最近一周的过度网络游戏程度的量表评分(CEIGD)与右侧眶内额上回的节点枢纽性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如下图所示)。网络游戏障碍患者是从医院的成瘾医学中心招募的,这些被试在实验前的一周处于强制戒除状态。因此这里的结果表明,更高的右侧眶内额上回的枢纽性也有利于患者对网络游戏成瘾症状的缓解。

 

上述的各种结果表明,更高的右侧眶内额上回的枢纽性可能是防止游戏成瘾的关键因素。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右侧眶内额上回具有怎样的认知意义?它为什么可以在防止网络游戏成瘾中作为保护性因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对被试在决策任务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游戏障碍患者在决策过程当中表现出更高的决策冲动性,而且其决策冲动性与右侧眶内额上回的节点枢纽性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即更低的右侧眶内额上回的枢纽性伴随着更高的决策冲动性。

 

该研究揭示了与决策冲动性有关的右侧眶内额上回的节点枢纽性在个体是否对网络游戏成瘾中扮演者关键角色,是网络游戏障碍潜在的生物标记物。该研究的发现可以为网络游戏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开发提供线索。

 

 

作者简介

张效初,教授,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PI。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采用神经影像手段(脑电、磁共振)研究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如药物依赖及网络游戏成瘾等;2.采用神经影像手段(脑电、磁共振)研究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如情绪、决策、渴求等;3.探索神经信号实时反馈及经颅电刺激技术在成瘾及其他精神或神经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韦正德,博士,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特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采用神经影像手段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认知心理的影响;2、药物成瘾相关神经机制的研究以及发展新型认知行为干预方法;3、学习和记忆相关研究。

 

 

 

关于GPSYCH

General Psychiatry杂志现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办,覆盖国际精神科医师和精神卫生专家关注的所有主题,发表原创性研究、系统综述、meta分析、病例报告、精神病学研究方法以及独具特色的“精神病学生物统计学”等类型的文章。原创性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基于社区的研究和生态学研究均在该刊考虑范围内。

 

2022年影响因子:11.9

网址:gpsych.bm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