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选
Content Selection
中国佳稿
Articles from China
中国作者 | The BMJ: 教育程度对我国1940至1970年代出生人群的健康结局影响
- 分享:
主要发现:
近日,The BMJ 发表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希副研究员、李静教授团队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Health Evaluation And risk Reduction through nationwide Teamwork (ChinaHEART))”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四十年来不同年代出生人群中教育相关的死亡率差异及其中介因素:一项基于ChinaHEART项目全国前瞻性人群队列的分析(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in mortality and their mediators among generations across four decades: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the ChinaHEART project)》。该研究利用覆盖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区市的351个区县,共128万35-75岁居民的调查和随访数据,针对教育程度对健康解决的影响,系统地回答了一些重要问题。
原文献信息: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in mortality and their mediators among generations across four decades: nationwide, population 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the ChinaHEART project BMJ 2023; 382:e073749 背景介绍: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个人的社会经济特征之一,教育程度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它往往会成为决定其他社会经济特征(如职业和收入等)的前置因素,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每个人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和所接受的医疗服务。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死亡风险存在差异,教育程度越高、死亡风险越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民教育水平空前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通过哪些行为和代谢因素,对我国人群健康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又随年代的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对与提升全人群健康、促进全要素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但也需要广时间跨度、大人群队列、长随访周期的分析。 主要研究: 该研究利用覆盖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区市的351个区县,共128万35-75岁居民的调查和随访数据,系统地回答了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我国在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中教育程度构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ChinaHEART队列中,人群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不同特征。从1940到1970四个年代的出生人群中,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占比稳步提升,而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占比呈现加速上升,从3.2%逐步增至3.3%、6.8%和15.4%,且这样的发展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都呈现同样的趋势。 教育程度与健康结局是否相关,不同年代和地区有无差别? 分析显示:教育程度与死亡风险逆相关,且差距随出生年代而增大。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市和地区等因素后,教育程度和死亡的Kunst-Machkenbach相对不平衡指数(RII)从40年代出生人群中的2.1升至70年代出生人群中的2.6。而这样的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城乡差异:在农村居民中RII从1.8上升到3.2,而在城市居民中则从2.4下降到1.6。 个人的教育程度是通过改变哪些因素而影响了健康结局? 在教育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中,社会经济特征、行为因素和代谢因素是主要的中介因素,其累积的中介效应占比为43.5%。其中职业、收入等社会经济特征的占比最大,为37.5%。而在可改变的因素中,行为和代谢因素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3.9%和4.7%。相比之下,充足体育锻炼的中介效应占比最强,其次是BMI、健康饮食、收缩压和腰围。 在各年代出生的人群中,可改变的因素的中介效应强度有什么不同? 在从1940到197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三类中介因素累积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8.5%、41.6%、40.7%和51.5%。除了1970年代出生人群中社会经济特征的中介效应占比突增以外,可改变的行为和代谢因素的中介比例在不同年代之间均呈下降趋势。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中介效应占比从1940年代人群的16.3%下降到1970年代人群的4.9%。 本文对发现的教育相关健康结局差异开展了分析。首先,相比于1940和1950年代出生、目前60-80岁的调查对象,较年轻人群在他们职业发展阶段正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社会共识。因此与老一代人在同龄时相比,他们接受的更好的教育更容易转化为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于是不同教育水平带来的更大的健康差异。其次,这种变化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农村人口和生活结构的变化来解释——近几十年,除了务农,农村青年逐渐有了更加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和收入来源,这些职业和收入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扩大了教育相关的社会经济特征差距,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健康结局。 对教育对健康影响的中介因素分析也对我国的健康促进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要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减少不同教育人群中的健康不平衡性应当是一项长期的国家工程,根本上需要通过消除极端贫困和扩大医保覆盖等提高教育程度较低人群中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水平。然而在这些长期策略之外,政府和行业还应关注其中的中介因素,特别是行为因素的改变——这其中的关键是需要消除人群遵循健康行为的社会经济特征“门槛”,如开发更多通俗易懂的宣教材料,让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的意义和方案;推广更多价格低廉的公共体育设施和“三减”食品,让收入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坚持主动规律的体育锻炼和营养均衡的健康膳食。 作者简介 路甲鹏、吴超群为共同第一作者 李希,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人群队列与社区干预研究。近五年来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著20余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关于 The BMJ The BMJ 是享誉世界的四大综合医学期刊之一,出版高质量的研究、综述、专家评述、权威观点及医学教育内容等。秉持“创造一个更健康的世界”的愿景,The BMJ 致力于为医生、研究人员和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知识与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最终改善患者结局。 2022年影响因子:105.7 期刊主页:bmj.com
Lu J, Wu C, Zhang X, Yang Y, Cui J, Xu W, Song L, Yang H, He W, Zhang Y, Li J and Li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