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选
Content Selection
中国佳稿
Articles from China
BMJ Paediatrics Open | 促进预防接种的十条建议:医务人员对改善中国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接种的看法
- 分享:
主要发现:
近日,BMJ Paediatrics Open期刊发表了由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针对中国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常见迟种或漏种疫苗情况,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儿童专科医院医生、疫苗评估门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调查预防接种相关人员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实施预防接种的态度、行为和建议,总结提出建立疫苗咨询门诊和转诊网络、制订统一的免疫接种服务指导文件、加强为儿科医生及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培训等十条建议,以期提高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这些建议为推动中国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疫苗接种政策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原文献信息:
Ten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vaccination: Health care providers’ perspectives on promoting the vaccination intake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care needs in China
doi: 10.1136/bmjpo-2024-002797
虽然2021年中国颁布的《儿童免疫规划程序》中明确制定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接种原则》,但是中国各地特殊健康状态儿童迟种或漏种疫苗问题依然常见。该研究旨在调查医务人员对改善中国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接种现状的态度、行为和建议。
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人员选择涉及全流程预防接种服务的资深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儿童专科医院医生、疫苗评估门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的专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根据访谈提纲调研受访者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免疫接种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的实践体验,调查接种服务现状和需求的差距,征询受访者对改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疫苗接种的实施建议。研究总结提出促进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的十条建议:(1)建立疫苗咨询门诊为特殊健康状态儿童提供疫苗咨询和接种服务;(2)建立转诊网络并明确指定转诊到专业的咨询门诊;(3)使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识别、记录并随访特殊健康状态儿童;(4)支持高质量临床研究为更新免疫接种方案提供依据;(5)向可以接种疫苗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家长提供明确的疫苗接种建议;(6)社区医生向专科医生咨询疫苗接种建议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估能力;(7)制定质量持续改进方案;(8)将疫苗接种情况纳入儿童专科门诊的常规评估内容;(9)支持在法规允许下的疫苗超适应证使用;(10)鼓励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更新涉及特殊健康状态个体接种疫苗部分的说明书内容。
中国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的疫苗接种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疫苗评估门诊、转诊网络和标准化免疫接种方案将助力推动和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提供细化的实施细则,培训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接种门诊的医务人员,制定质量控制和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并定期反馈,促进国家免疫政策的顺利实施。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是促进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及时接种适龄疫苗、及时获得免疫保护、减少传染病发病和重症风险的关键。
其二,各大儿科医疗机构在镇静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已有超过90%的医院在镇静过程中使用纸质或电子记录,但仅有不足50%的医院对这些镇静记录单据进行回顾分析。究其原因,镇静工作并未被纳入现行的26项麻醉质控指标可能是一大因素。中国儿科医疗机构的特点是患儿基数非常巨大,每年有大量儿童接受诊疗操作镇静,如果能对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对于发现潜在危险因素、优化镇静流程和进一步提高镇静质量将会产生极大的帮助。不得不说,空有如此有利的条件,却没有将庞大的病例基数转化为大数据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是诊疗操作镇静工作的一大遗憾。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5年中,开展诊疗操作镇静的儿科医疗机构数量增长明显,且在镇静硬件设施、人力资源配置和镇静方案这几方面已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展望未来,由麻醉医生主导、辅助医护人员配合开展的镇静工作模式应当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如何对辅助医护人员进行资质培训,使其具备及时识别、处理潜在风险是提高儿童诊疗操作镇静安全性的关键。此外,对庞大病例基数进行整合使之形成大数据,为中国儿童诊疗操作镇静工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降低镇静风险、提高镇静质量,也是儿童诊疗操作镇静的一大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冯天行医生、陈美意医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曾玫教授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卓英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HP36)的支持。 曾玫 教授,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第21-23届WHO基本药物选择和使用专家委员会委员、WHO抗生素工作组和药物评价专家咨询组专家成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家委员会感染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学病分会第11-12届委员暨儿童感染与肝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预防接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研究领域:儿童感染/传染病的病原学及诊治、抗生素应用评价、疫苗接种的临床问题。 黄卓英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成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免疫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与发育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免疫规范化管理与实践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研究领域: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等。 关于 BMJ Paediatrics Open BMJ Paediatrics Open 致力于发表儿童健康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案等。儿童健康涉及多种学科,期刊欢迎各类儿童健康专业的文章,接收内容涵盖儿童外科手术、儿科专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提供等相关主题的文章。 收稿率:30%
出版频率:连续出版
出版速度:
投稿至初步决定:35天(中位时间;含外审)
接收至发表:30天(中位时间)
2023年影响因子: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