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选
Content Selection
中国佳稿
Articles from China
The BMJ | 多部位组织氧与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的非体外冠脉搭桥围术期管理:单盲、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分享:
主要发现:
The BMJ近日发表的一篇随机对照研究评估了多部位组织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围术期管理中的作用。研究显示,该方法虽能有效维持术中组织氧水平,但未显著降低主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干预组的肺炎发生率较低,但调整多重比较后未达统计学显著性。研究提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该方法在择期非体外冠脉搭桥围术期管理中的常规应用,但其在特定高风险患者和特定结局中的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Han J, Zhai W, Wu Z, Zhang Z, Wang T, Ren M et al.BMJ 2025; 388 :e082104
doi: 10.1136/bmj-2024-082104
研究背景
该研究为单中心、评估者盲法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960例年龄≥60岁的择期非体外冠脉搭桥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干预组(980例):采用双侧额部及一侧前臂的多部位组织氧监测和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维持组织氧水平在术前基线±10%范围内。
● 对照组(980例):接受常规围术期管理,虽佩戴NIRS和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但数据对临床医生屏蔽。 主要结局为术后30天内复合结局,包括脑、心、肺、肾、感染及死亡并发症。
● 干预组的组织氧水平更稳定,维持在基线±10%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偏离目标范围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
● 两组主要结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7.3% vs. 47.8%,RR 0.99,95% CI 0.90-1.08,P=0.83)。
● 各个次要结局(包括复合结局内的各项并发症、新发房颤及住院时间)亦无显著差异。
● 干预组肺炎发生率较低(9.1% vs. 12.4%),但多重校正后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总结 韩建阁,主任医师,天津大学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心血管麻醉分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包括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器官保护及血流动力学管理。 郭志刚,主任医师,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外科,博士后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ISMICS)委员,中国胸痛联盟副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研究方向聚焦于冠心病外科诊疗、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转化。 孟令忠,教授,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麻醉学系副主任。研究领域涵盖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脑灌注与认知功能保护、麻醉重症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麻醉与重症医学中的应用。
多部位组织氧监测结合血流动力学管理可有效维持术中组织氧水平,但未显著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示不支持该方法在择期非体外冠脉搭桥围术期管理的常规应用。然而,干预组肺炎发生率的降低提示该方法在预防特定并发症方面具有潜在价值。未来研究应聚焦于高风险患者群体,探讨该技术在特定术后结局中的应用潜力,以优化围术期管理并提升医疗质量。
期刊主页:bmj.com